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豹式坦克設計 / 黃昭霖







豹式戰車(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又稱五號戰車)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款戰車,它主要於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歐洲戰場服役。它原本被打算用作為對抗蘇聯T-34/76戰車的武器,及取代三號戰車和四號戰車,並與它們和一些重戰車一同作戰,直至戰爭結束。而它亦被認定為德國在二戰中最出色的戰車,並與蘇聯的T-34/85齊名。在1944年之前它被標識為五號戰車豹式,並被陸軍部編號為Sd. Kfz. 171。


蘇聯T-34/76



發展




豹式無疑是為了對抗蘇聯T-34戰車而製造出來的,因為T-34戰車性能遠超於當時德國所擁有的三號戰車和四號戰車。在德國古德林將軍的大力要求下,最高統帥部派出一支部隊至東線戰場,針對敵之T-34戰車作出評估。 蘇聯戰車設計上最為深思熟慮的,是其傾斜式裝甲,不但增加彈開來襲砲彈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裝甲的密度,使得來彈不易射穿。此外較寬的履帶以及較大的路輪也大幅改善了在鬆軟地面上的機動性。戴姆勒-賓士 (DB公司)和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MAN公司)被授命設計新型的30-35噸位的戰車,指定開發編號為VK3002,兩個公司剛好即時趕在1942年4月希特勒生日上各自展示設計圖。





戴姆勒-賓士 (DB公司)VK3002計畫設計圖

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MAN公司)VK3002計畫設計圖
兩間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提的提案中,戴姆勒-賓士公司所設計的,幾乎是T-34的摹仿品,不同於以往偏向複雜的設計,戴姆勒-賓士公司務求做到在車身、炮塔、柴油發動機、駕駛系統、懸吊系統及履帶等方面類似蘇軍T-34戰車的簡易設計。而MAN公司的設計則符合了德國傳統的想法:在大而寬的車身後端安裝一個堅固的炮塔、一個汽油發動機、採用扭力棒的懸吊系統和典型德國戰車的乘員艙房。儘管希特勒打算採用戴姆勒-賓士公司的設計,但最後卻由MAN公司贏得德國軍部的賞識,其設計更在1942年5月受到採納。第一架由MAN公司接受生產的豹式戰車試作型在1942年9月出爐,經過測試後受到軍方採用。於是,德國軍方便立刻把這款戰車優先投產。
設計特色
如果把額外安裝的火炮和斜甲排除在外的話,豹式無疑是德國最常見的戰車設計。豹式坦克模仿了蘇聯坦克設计上的思路,其最主要是傾斜式裝甲,增加來襲炮彈跳彈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裝甲水平方向的厚度,使得不易被射穿。此外較寬的履帶以及較大的路輪也大幅改善了在鬆軟地面上的機動性。
實戰測試
豹式戰車第一次參與的大規模作戰就是1943年7月5日對蘇聯發動的庫爾斯克戰役。在初期,豹式戰車的駕駛員都被一些機械問題而困擾:戰車的履帶和懸吊系統時常受損;而戰車的引擎更往往因為過熱而發生火災。因此在戰事初期,很多豹式戰車都因為這些弱點而不能作戰。舉例說,在1943年7月10日德軍第48裝甲團的匯報中指出,在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後,該團投入的200輛戰車已經有131輛待修;只有38架能夠參與作戰。而當時不主張希特勒過早投入豹式戰車作戰的德軍將領古德林卻指出,豹式戰車的火力及防禦能力十分優良,雖然很多豹式戰車因為其機械問題而受損,但它們卻擊毀了為數不少的蘇軍戰車。經過庫爾斯克一役後,德國軍方便汲取了教訓,把豹式戰車的機械問題統統解決掉,這使得豹式戰車成為一架可怕的戰爭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