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現況:
全球資源逐漸枯竭,開發替代能源已經是一勢在必行的趨勢。其中太陽能因為不受地域限制,又有低汙染、低噪音等優點,為業者青睞。2010年各國太陽能安裝量,新增了180億瓦,比前年多了139%。而在全球20兆度的發電量中,太陽能占不到1%,受各國看好,業者紛紛搶攻受政府補助的歐洲市場。
然而,歐債危機使政府紛紛撤資,需求量快速萎縮。一下子產生了供過於求的現象。美國太陽能龍頭Solyndra及德國的SolonSE紛紛宣布破產,太陽能景氣波折不斷。
台灣目前產業結構:
上游產業/單晶矽/因矽原料限制多仰賴於國外
中游產業/太陽能電池/為最多廠商聚集之處:光華科、茂迪、永炬光電、益通…
下游產業/太陽光電模組 永炬、正懋、日光能…:
太陽能與設計
台灣的生產市場過於密集集中在中游之處,在應用市場尚未開始發展,往往產生生產者本身比此競爭,供過於求的情形。除了廠商上下游垂直整合,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之外,亦可致力中游廠商專業分工的能力,提供下游市場完善的模組,從少量的產品慢慢提升至工業等級。
以太陽能光電產品為開發目標的公司:
產品應用的方向與難題:
太陽能目前並不是一個穩定的供電系統,因此產品雖能輕易的冠上”太陽能”的冠冕,卻易因沒有”缺乏太陽能仍能獨力運作”的能力,被其它的工業產品打敗。因此,太陽能產品必須是一個功能優於外形,考慮氣候優先,不為添加太陽能而太陽能為發展方向;或者產品本身不需要電力,太陽能本身對於產品就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外加發電效能。
因此個別產品的太陽能功能是值得關注的,設計師必須真正考慮它的使用情境以及它對週遭設施的整合性,才不會使太陽能設計趨向零散,無附加價值的設計。
目前政府的措施:
從一般政府機關示範、偏遠離島緊急發電系統,到道路交通設施應用,進而規劃更多太陽能光電建築,以達到未來太陽能光電島嶼的展望。
示範性太陽能設施->中形公共設施->大型公共設施(建築)->產品
100%太陽能的2009台灣世運主場館,每年將可提供110萬度發電量,為國內公共工程建設進行節能減碳設計之典範。
可惜的是,未充分考量與環境的影響(大量太陽能板的反光),部分太陽能板於世運後被拆除。
產品:
概念應用:
實際應用:
面對逐漸萎縮的太陽能市場,設計師該扮演什麼角色?
我覺得太陽能市場還沒有飽和,甚至才剛要蓬勃發展。
設計師除了致力開發使用市場,滿足生產者的供給外,也需在重實用的太陽能產品上,作外觀的改良,使更多消費市場能接受。真實應用的產品與概念產品仍有一段落差,太陽能不只是閃亮的科技裝飾品而已,必須嚴肅視太陽能為未來主要依靠的能源之一,才能陸續推出具有前瞻性的產品,歐盟政府2020年全球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到20%的目標,才不會遙遙無期!
參考資料:
天下雜誌1月號